当前位置:首页 > 影视资讯 > 王佳俊:日出时分,我收到75年前传来的电波

王佳俊:日出时分,我收到75年前传来的电波

时间: 2024-05-28 19:00:47 作者:夭夜影视

王佳俊:日出时分,我收到75年前传来的电波

制图:李洁

■本报记者 宣晶

电影尾声,旭日初升,李侠与兰芬隔江相望,也寓意着历史与当下的对话。李侠一袭长衫,默默伫立在外滩高处,眺望着陆家嘴天际线的朝霞满天——那是无数先辈英雄奋斗来的幸福生活。这一幕让很多观众湿了眼眶。

“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表演,我更深切地明白了《电波》的情感浓度和穿透力在哪里。”李侠的扮演者、上海歌舞团荣典·首席演员王佳俊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。回想最后一场重头戏,所有细节都历历在目:“所有的拍摄必须抢在日出时分完成,剧组凌晨三点出发,五点不到赶到外景地,守候太阳升起。当阳光透过黑云洒下金线,这座城市瞬间变得生动。”王佳俊微微停顿了一下,继续说:“那一刻,我的眼中只有上海的壮美,心里升腾起时空穿梭的感觉,仿佛接收到了从75年前传来的那道电波——爱与信念永存。”

我和兰芬在电影里有了家

“在电影里,我和兰芬有了一个家。”王佳俊告诉记者,剧组在车墩影视基地为他们建造了一间小屋。“小小的房间,却是那么温馨。”屋里的生活用品由王佳俊与朱洁静共同挑选,几乎每一件东西都经过他俩的反复讨论。拍摄期正值夏日,“家”里没有空调,演员们摇着扇子,体验最真切的炎热味道。“我们边琢磨边商量,平常饭菜摆在哪里,会不会招苍蝇……”于是,王佳俊就提出在桌子上放一个老式菜罩,这是上海人常用的物什。“舞台的有些场景,需要演员靠想象去实现;电影实景拍摄时,我发现一切都那么具象、可感,情绪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。”

从布置“小家”开始,贴近真实生活的电影场景在王佳俊眼前逐渐展开。“发报机是淘来的老物件,我认真‘琢磨’了它一整天。”王佳俊告诉记者,电影里有一段一镜到底的长镜头——李侠跑进小阁楼,锁好门,搬出发报机并组装好,发完电报后再物归原处,不能有一点错漏。“我反复研究排练了整个晚上,这条实拍3分钟的镜头,对我这个‘零基础’的电影新人来说,绝对是‘天花板’级别的挑战。”

此前的电影经验是一张“白纸”,但“原生态”有时也成为了一种优势。总导演郑大圣常常告诉演员,舞剧演过几百场,千万不要固化思想,不能一到那个点,就下意识地顺着演下去。“剧场演出要照顾到二十几排的观众,舞姿会习惯性‘放大’;电影镜头入微,表演必须‘往里收’。”王佳俊坦承,其实他对导演所说的“回收”似懂非懂,干脆把自己完全交给了电影主创。全情投入,大胆尝试,尽管有时并不那么完美,但在镜头之下,自然、真实的反应更加珍贵。

艺术的魅力就在指尖微微的颤动中

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融合历史影像、实景拍摄、台前幕后等多重空间,用电影手法突破剧场局限,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质感。

去年7月1日舞剧电影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开机后,王佳俊发现,从舞剧到电影的表演方式转换过程充满了惊喜。他用“造梦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,“电影带我们穿越回了某一个时代的某一个场景,你走过那条街,便感觉自己是‘戏中人’”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电影是舞剧的补白,说出了舞台表演的“未竟之意”。比如舞剧里,李侠和兰芬最后拥抱仅维持一两秒钟,随后他们各奔东西,完成自己的使命任务;而舞剧电影则将镜头推至演员的手指末梢,聚焦拥抱时轻轻敲击着摩斯密码——“爱”与“永恒”——“这是夫妻之间的无声道别,也是写给新中国的一封情书!”王佳俊透露,拍摄这段戏的时候,大家都处在浓烈的情感中,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心潮澎湃。“艺术的魅力就在指尖那微微的颤动中,最隐秘的动作给出了全部的感情支撑。”

相关阅读

网站地图

Copyright © 2024 //www.cdttby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.

蜀ICP备17005924号-1